教学视频

篆书《峄山碑》的临习方法

2018/5/2 17:20:59 人评论 次浏览

信息来源:本站 作者:叶武

1.webp.jpg

篆书《峄山碑》的临习方法

   《峄山碑》是秦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东巡时所刻,是秦刻石中最早的一块,内容是歌颂秦始皇统一天下,废分封,立郡县的功绩。原石已不在,相传魏武帝曹操登山时令人推倒。现在的摹本比较有名的是“长安本”。此为明拓宋郑文宝摹刻长安本。


    峄山又名东山,与泰山南北对峙,孟子所称“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的东山即指峄山。原石已不在,相传魏武帝曹操登山时令人推倒。现在的摹本比较有名的是“长安本”。宋太宗淳化四年(公元993年)郑文宝根据五代南唐徐铉的拓本重刻于长安,碑阴有郑文宝题记。现存西安碑林。


    其形式皆为四言韵文,字迹横平竖直,布白整齐,笔画挺匀刚健,风格端庄严谨,一丝不苟,字的结构上紧下松,垂脚拉长,有居高临下的俨然之态,似乎读者须仰视而观。在章法上行列整齐,规矩和谐,整齐化一、从容俨然、强健有力的艺术风范与当时秦王朝的时代精神是相统一的。这些刻文,对后世碑刻铭文书法都有一定的影响。


  《峄山碑》线条圆润流畅。结果对称均衡。形体清瘦修长,风格精致典雅,可谓一派贵族风范。加之该碑笔法严谨,端庄工稳,临写尤其能强化手腕“提”的功能,增强“中锋”意识,因而不失为学书入门的最佳范本。


2.webp.jpg


    玆据王昶《金石萃编》录其全文如下,原文无标点:


    皇帝立国,维初在昔,嗣世称王。讨伐乱逆,威动四极,武义直方。戎臣奉诏,经时不久,灭六暴强。廿有六年,上荐高号,孝道显明。既献泰成,乃降专惠,寴(车巛)远方。登于绎山,群臣从者,咸思攸长。追念乱世,分土建邦,以开争理。功战日作,流血于野。自泰古始,世无万数,陀及五帝,莫能禁止。乃今皇帝,壹家天下。兵不复起,(火甾)害灭除。黔首康定,利泽长久。群臣诵略,刻此乐石,以著经纪。

    皇帝曰:“金石刻尽始皇帝所为也,今袭号而金石刻辞不称始皇帝。其于久远也,如后嗣为之者,不称成功盛德。”丞相臣斯、臣去疾、御史夫臣德昧死言:“臣请具刻诏书,金石刻因明白矣。”臣昧死请。制曰:“可”。

    《峄山碑》的结构是一种对称、匀整的美感。用笔是笔笔中锋,线条浑圆如“玉筋”,体势修长,便有向下徐徐垂落的空间。一字中有形和无形存在的中轴线,把左右两边不偏不倚地平分开来。这种结构法给了欣赏者一种“平安”的感觉,它的造型是很符合人在世俗生态中的审美需求的,符合最广大人群的审美口味——安稳牢靠,和谐平等。无论一个字的笔画是多是少,每个字的造型都是如一的,反映了对于规则的严格遵守。李斯在结构上的从容调节,笔画多者不嫌浅密,笔画少不见空虚,牢牢地掌握着结构的中正。这样的结构对于书写者而言是有相当难度的,进一分则紧则密,退一分则松则疏,要充分地把握结构的重心、中心,使之字字如山岳安稳,首尾一致,是对书写者持恒心态、功力的检验。临写《峄山碑》切忌将每个字视为点画的机械组合,而必须考虑到“形”所导致的“势”的重要作用。如果把字比做人体,四肢五官如同点画,则“势”就是“筋脉相连”。尽管它是看不见的,但却是维系生命的“内在网络”。人一旦有了“筋脉相连”,就有了生气、活力,一旦缺少“筋脉相连”,就如道具“模特儿”,哪怕外观再美,一看便是“死”的。因此,就书法艺术而言,“形”的作用远远无法与“势”抗衡。有了“势”,字就灵气飞动。没有“势”,字就板滞僵硬。临写《峄山碑》 “势”。关键处理好点画之间的呼应关系。即在熟练地掌握各种点画的书写的基础上,在具体书写每一个字时,不要将各个点画孤立地看待,而要将他们当作一个有机的整体。当第一个点画书写完毕,应顺势使笔锋迅速地找到下一个“落点”。也就是说,上一笔的“收笔”就是下一笔的“逆锋起笔”,而下一笔的“收笔”又紧接再下一笔的“起笔”,这样承上启下,环环相扣,循环往复,自然意气连贯,顾盼生情,神气活现。
 

   《峄山碑》是书法最基本的标准,也是书法的零点,《峄山碑》最规范,是零点,线条无起伏变化,无速度变化,可以向前后伸延。从没有变化走向变化。但这个零并不是一开始就是零,恰恰是从散氏盘出发到零点去的。
  

1、线条的要求是圆厚通润,粗细均匀。
2、要考虑线条和周围空白的比例关系,也就是线条的粗细要合理

3、书写前格子要折标准,长宽比例要把握好。书写时要判断准线条在格子中的位置。

4、圆厚通润,要求毛笔笔锋呈锥状,笔杆垂直,要平动。线条中段要平稳。控制用笔,注意线条的稳定。

5、书写 “皇、义、高、献、建、理、害、群”几个字,把横向的线处理好,注意:单根的线粗细均匀,不要出现渗化、干涩现象。线与线之间要平行、等距。线与白之间的粗细比例关系正确
6、临写《峄山碑》中“泽、流、灭、能、功、泰、于”几个字,着眼于婉转曲折的线条,把线条在平面上流动的感觉和内在的张力表现出来。
7、书写时,毛笔微微提起来一点,并不是要死死按到纸里去,感受笔锋在纸面上的阻力,把线条的力度表现出来。
8、写《峄山碑》不需要发挥毛笔的自然性能,线条粗细一律,空间均匀,字大小一样,排列整齐。


    篆书线条的三个层面:1、线条粗细一律——指向线条外形,就是线形。书写时要求平动,要能理性地控笔。2、线条如铁线——玉箸,有铁线的质感——坚劲,玉箸的质感——内含不外发。要把铁线细劲坚挺的感觉写出来,这是首先要达到的。这是指向线质。这要求正锋用笔,毛笔的笔尖在线条的正中,毛笔在下压的过程中又微微有点提起来。3、篆尙婉而通,这体现为一种节奏,婉转通畅。在以上三个层次都达到了以后,要回到篆书本身。篆书为什么叫篆?“篆者,引也。”引是把弓拉开却不发射出去,引而不发的意思。篆书要体现出一种内在的张力,三个层次要在这个要求的统筹下一级级前进。玉箸篆是我们一生都要把握的。
 
   《峄山碑》结构的两大基本准则:

 

   第一:要有四围。中国汉字是方的。《峄山碑》就是方的,就要注意如何把四个角撑满。

1、有形的四方(四围)。实实在在有四个角的,要把四个角撑满,骨架就撑开了。比如“四”“国”。这四个角从汉字到书法有一个转换,之所以说《峄山碑》很艺术,是因为它四个角不是直接折的,而都是圆的弧线,四条线对外有一种张力,空间大而活,有种膨胀的感觉。凡是围起来的四围空间都是微微向外扩张的,有种张力。

2、无形的四方。但要意识到方的存在。少了一个角的,要能感受到它整体是方的,从视觉的角度来讲,形成字外空白的变化,从中国传统美学的角度来讲,就构成了一种势的存在。既然是要意识到方的存在,意识是有一个去向的,就会产生一种运动感,一运动就产生了一个形,形的旁边就是势。形是指一个字宽大的笔画跑出去了或者一个本该长却缩短了的笔画,这样就形成了大片的字外空白,和《说文解字》中的篆书一比较,就会发现《峄山碑》的艺术性很强,《说文解字》的篆书就很标准化。从《峄山碑》中找出有形的四方和无形的四方的字,进行书写。仔细体会我们讲的四围,考虑如何把这个字大大方方地撑开。
 

   第二、结构内部要有序,书法中的左右结构、上下结构和语文教学中的结构要求不尽相同,所以书写时要参照常规结构原则的基础之上再按照书法的结构准则进行组织并找出对左右结构的结构的对应关系。

3.webp.jpg

4.webp.jpg

5.webp.jpg

6.webp.jpg

7.webp.jpg

8.webp.jpg

9.webp.jpg

10.webp.jpg

11.webp.jpg

12.webp.jpg

13.webp.jpg

14.webp.jpg

15.webp.jpg

16.webp.jpg

17.webp.jpg

18.webp.jpg

19.webp.jpg

20.webp.jpg

21.webp.jpg

22.webp.jpg



 

相关视频
    暂无相关...
网友评论
    暂无评论...

栏目类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