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鉴藏

《琅琊台刻石》欣赏

2018/9/18 16:51:46 人评论 次浏览

信息来源:本站 作者:吴天皓

琅琊台刻石

   《琅琊台刻石》刻于秦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东巡时,传为李斯书。秦二世元年,东行郡县,李斯随从,于始皇所立石旁刻大臣从者姓名,以彰始皇成功盛德,复刻招书于其旁。至宋代苏轼为高密太守时,始皇刻石已泯灭不存,仅存秦二世元年所加刻辞,世称二世诏文,也就是现在保存下来的《琅琊台刻石》,为秦篆最精品。石刻原在山东诸城东南百六十里山下,东南西三面环海,据《山左金石志》载:“乾隆间泰州官懋让知事见石裂,熔铁束之,得以不颓。”清道光中,铁束散,石碎。后毛澄知县事,筑亭覆之。光绪廿六年四月前后一次大雷雨,此石毁失。一九二一至一九二二年,王培祜前后两次到琅玡台搜寻,将散碎石块凑合,所幸伤损很少。后移置县教育局,并由孟昭鸿、王景祥题识得石始末。解放俊移置山东博物馆,一九五九年移置中国历史博物馆。


  《琅玡台刻石》是秦代传世最可信的石刻之一,笔划接近《石鼓文》,用笔既雄浑又秀丽,结体的圆转部分比《泰山刻石》圆活,确实为小篆第一代表作。所以一般研究篆书、篆刻学和学习小篆的人们都十分重视这个刻石。 唐张怀瓘《书断》列李斯的小篆为“神品”。其书法特点在于:用笔圆转,结体匀称,点画粗细均匀。明赵宦光说:“秦斯为古今宗匠,一点矩度不苟,聿遒聿转,冠冕浑成,藏奸猜于朴茂,寄权巧于端庄,乍密乍疏,或隐或显,负抱向背,俯仰承乘,任其所之,莫不中律。书法至此,无以加矣。” 清杨守敬评其:“虽磨泐最甚,而古厚之气自在,信为无上神品。”琅琊台刻石字迹规正,但笔致婉转玲珑,不是一味地刻板齐整。


栏目类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