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一弄断人肠
梅花二弄费思量
梅花三弄风波起
云烟深处水茫茫
明 杜堇《梅下横琴图》局部 上海博物馆藏
琼瑶的言情小说三部曲《梅花三弄》曾经家喻户晓。小说名取自古琴名曲《梅花三弄》。正如《高山流水》觅知音、《广陵散》之为绝唱,很多名曲背后都有着动人的故事。你也许不知道,《梅花三弄》背后的故事竟然是一场搭讪,一场旷古难有的搭讪,更有趣的是,是一个男人搭讪另一个男人。不过,这并不是一个关于断袖的故事。
故事的主角之一,被搭讪者叫桓伊,出身士族大家,是一位将军,官至豫州刺史,统领着十二郡的军事,手握重兵,保全一方平安。他曾率军参与著名的淝水之战,以少胜多,大败前秦。
不过,这位行伍之人也是才子。《晋书》称其“善音乐,尽一时之妙,为江左第一。”他每次听到美妙的歌声,便陶醉不已。谢安评价他:“子野可谓一往有深情。”这就是成语“一往情深”的出处。
桓伊的乐器演奏水平也很高,善吹笛,会弹筝。他尤其醉心于吹笛技法的钻研,尽得其妙,冠绝当时,被称为“笛圣”。前人蔡邕曾用柯亭之竹制成一支“柯亭笛”,音质极好。据说,此笛为桓伊所得,可谓宝剑配英雄。
正是因为吹得一手好笛子,他才被搭讪了。
故事的另一个主角,是“书圣”王羲之的一个儿子。说起王羲之的儿子,被提及最多的可能是与父亲并称“二王”的王献之。毕竟,我们很小的时候,就听过王羲之教子练字写完十八缸水的故事,不过这可能是个被捏造的励志故事。王献之是王羲之最小的儿子,他有六个哥哥。今天要讲的,是他的五哥:王徽之。
清 顾绣《王徽之爱竹图》 上海博物馆藏
在中国文化史上,王徽之也算是大名鼎鼎。但他既没有丰功伟绩,也没有盖世之才,在品德方面更是乏善可陈,与“立德、立言、立功”的三不朽不大能沾上边。不过,他是一个顶厉害的“行为艺术家”,他把生活活成了段子。
王徽之绝对是个怪人。他到别人的空宅里暂住,一定要人种上竹子,还说“何可一日无此君?”于是,竹子有了“此君”这么一个代称。他去拜访雍州刺史郗恢,令人把郗恢家里名贵的毛毯拿回家,却说是被大力士背跑了。他为造访好友戴安道,乘船在风雪中的剡溪走了一夜,到了门口却因为“兴尽”打道回府——但那一夜,成了六朝最著名的一个长夜,在后世文人的心中扎下了根。
元 张渥《雪夜访戴图》局部 上海博物馆藏
轻摇慢撸的船,似乎总能激起王徽之行为艺术的灵感——对熟悉的好友,说不见就不见,对陌生的过客,想搭讪就搭讪。
一天,王徽之应召赴都城建康,他乘的船停泊在青溪码头。恰巧桓伊从岸上经过,船上一位客人说:“此人就是桓野王(桓伊字野王)。”王徽之并不认识桓伊,但他知道,桓伊很会吹笛子,想欣赏一番。于是,他派人和桓伊说:“闻君善吹笛,试为我一奏。”这态度可以说是十分傲慢了。桓伊身居高位,此番路过,或许是赶着办重要的事?况且二人并不相识。按正常的剧本,应是亲自请来,延为上座,酒酣耳热,兴至浓时,一展才艺。可王徽之偏不这样做,他就是想听听曲子而已,如何要这样的繁文缛节?至于桓伊之尊贵,不过转眼成空,如何入得他眼?
如此唐突乃至傲慢的邀请,桓伊倒也并不在意。他二话不说,只是下车,坐在一张小马扎(当时称为胡床)上,为王徽之吹奏《三调》之曲(《梅花三弄》),一弄寒山绿萼,二弄姗姗绿影,三弄三叠落梅,笛声悠扬,曲意深长。也许,他所用的还是那支“柯亭笛”。吹完后,也没什么表示,上车开路,绝尘而去。
整个过程,除了笛音,没有别的。故事的记述者在最后写下了六个字:“主客不交一言”。一个狂狷不羁,一个敦和风雅,这俩人的做派,真的是很酷。他们不以世俗的繁文缛节为意,抛开了地位、礼节,直抵音乐本身。曲终,也不必去留住什么。晋人的审美人生,我们实在不能懂,但心向往之。
数百年后,杜牧有诗:“大抵南朝皆旷达,可怜东晋最风流。月明更想桓伊在,一笛闻吹出塞愁。”
宋 岩叟《梅花诗意图》局部 (美)弗利尔美术馆藏
后来,《梅花三弄》被唐代琴家颜师古改编为琴曲,流传至今。《枯木禅琴谱》说:“曲音清幽,音节舒畅,一种孤高现于指下;似有寒香沁入肺腑,须从容联络,方得其旨。”这样的境界,需匹配逍遥无待之心,至情至性之人。
本网编辑:项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