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网通讯员杨朗8月25日报道:2018文景艺文季今年8月上海书展期间来到上海,主题为“别样的色彩”,取自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奥尔罕·帕慕克的同名图书。48小时内,读者和市民可以在不同的空间,体验四场论坛、一间快闪书店、三场映像和两场有腔调的音乐演出。
艺文季首场活动在8月17日下午举行,邀请金宇澄与顾文豪对谈“记忆如何书写”的话题。金宇澄最新的三本书《轻寒》《方岛》《碗》亮相。晚上场则是书画家朱天曙与吕欢呼带来“笔与墨的奇妙世界”。
金宇澄与顾文豪
整场活动,两位嘉宾都围绕“书写”的过程展开,从文学创作的开端,到如何利用自身经验积累素材,再到非虚构写作。金宇澄认为,无论是虚构还是非虚构,都需要大量的文学技艺。
感谢写作 可以将生活中有力却无法说出的话记录下来
金宇澄从1984年的一次笔会开始娓娓道来。当时上海作协举办青年创作班,结束后必须交付一篇小说。金宇澄冥思苦想许久,忽然记起过去在农场经历的有关棺材的故事,将其写进小说中,于是《风中鸟》这篇小说得以诞生,并且得到创作班老师的夸赞。这篇小说也收录在这次出版的新书《方岛》中。
嘉宾顾文豪认为,金宇澄像电影导演一样,将脑中的记忆重新布置,让生动的细节呈现出来。记忆只有落实在非常具体的细节当中,才会还魂重阳。
金宇澄在现场讲述了收录在非虚构作品《碗》里的一个故事。在黑龙江农场,一个粤籍老人临死前还在怀念故乡的甘蔗水,“我”只得送一点白糖去给他。金宇澄认为,情感只能表现在文字里面;文学记录的其实都是没有用的东西,它不会产生效益,但是文学的功能是像玻璃罩一样,成为某种时间容器,保存这些珍贵的片段。
嘉宾顾文豪
金宇澄认为好的文章一定要留有空间,给读者想象的余地。他说:“感谢写作,可以将生活中有力却无法说出的话记录下来。”
上海作家的东北式写作
多数读者都知道金宇澄用沪语书写上海,但实际上金宇澄也书写东北。《方岛》《碗》都涉及发生在东北的故事。因为故事中掺杂了东北的方言,以至于早年程培德先生曾以为金宇澄是地道的东北人。到1980年代末二人见面时,这一误解方才澄清。16岁的金宇澄去黑龙江嫩江务农,一待就是数年。丰富的生活经历让他积累了他大量创作素材。他了解了当地普通农民的生活,甚至还做过一段时间木匠。东北的人事和风物,都在他的笔下焕发出鲜活的色彩。
嘉宾金宇澄
农场生活条件异常艰苦,而来自上海的金宇澄虽然适应当地的生活,却又怀念家乡。金宇澄表示,这对写作十分有益,因为当人身处异地时,往往对故乡的感触更加深切。在东北,金宇澄的乐趣之一就是给父亲和朋友写信。信件陪伴着枯燥的生活,抚慰着忍耐艰辛的心灵。朋友也给他了莫大的鼓励,有一位笔友在心中说:“你的信写得挺好的,可以写小说。”这成为金宇澄动笔写小说的某种起因。在他看来,作家的世界其实没有这么大,可以写的东西也并没有很多,重要的是挖掘自身的回忆。几十年后,也许一件偶然的小事,也可能触发记忆,引出源源不绝的往事。
书法家应该由“技”而“艺”,从“艺”入“道”
下午活动结束后两小时,迎来晚上的论坛。由著名书法家朱天曙和画家吕欢呼带来的“笔与墨的奇妙世界”。
时下很多人开始写书法,除了小孩子,很多大人也逐渐有兴趣学习。除了陶冶情操,还有修身养性的作用。但这股热潮背后,是书法品格的培养,在这方面,许多人是忽略的。朱天曙教授,笔法、审美品格、人文品格、哲学品格是书法四个核心品质。
朱天曙教授和画家吕欢呼
笔法是中国书法的核心,包括执笔、用笔、用墨三方面。近三十年来,中国书法出版、教育培训、展览的发展,都促进了书法技法层面的发展,也带动了笔法的传承和运用。但是也造成很多创作者单纯追求形式,忽略内在的功力和内涵。
审美是中国书法的内容。没有审美,中国书法的艺术内涵也就消失了。中国书法审美内容的探索,在当代有了很大的发展。书法专业大多设置在美术院校,更加强了书法重视审美品格这一基本艺术特征。但是也存在部分审美水平低下、技法缺失的情况。人文品格是中国书法的内涵,是书法内在的韵味和气息。没有人文品格,书法只能是失去魂魄的躯体和表象。人文品格强调书法家自己的人文综合修养。
嘉宾吕欢呼
哲学则是中国书法的灵魂。中国书法是中国文化的标本,体现中国传统哲学的精神,是中国书法的灵魂所在,是人文品格的提炼与升华。书法家应该由“技”而“艺”,从“艺”入“道”。朱天曙概括为十六个字:正见力学,深美闳约,文心诗境,圆融神明。正见力学强调学习书法要重本源,“正见”而后“力学”;深美闳约,是强调书法的艺术审美;文心诗境,是中国书法精神的寄托,要重文心而求诗境;圆融神明,是书法的哲学境界,心手圆融,“通神明之德,类万物之情”。
论坛最后,朱天曙和吕欢呼两位老师向在场观众展示了自己的书法和绘画作品,以及相关研究著作。同时也期待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研习书法,得到书法的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