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获首届“中国书法大厦杯”书法大奖赛特等奖】
专访 | 颉江泊:且行且思
行书
前言:我祖籍渭水之阳,生于陇右甘谷,秦武公十年,伐冀戎,初县之。甘谷历史文化悠久,这里的人民崇文尚武,尤崇“书法人”。从小受父辈的影响,于有字画处甚多留心。上学之后,自“小楷”、“大楷”作业始,毛笔一直未曾离身,囿于见闻,只自娱自乐。真正临帖是工作之后,每有闲暇,静对古代碑帖,体悟先贤挥用之妙。初临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未得用笔,乃转学孙虔礼《书谱》,后又临习二王手札及《十七帖》,虽临池数久,书未有进,深知魏晋风流之高,仰之弥高,钻之弥坚,久不得法,乃辗转有宋一代,宋初帖学兴起,行草书规模二王,流传至今真迹者甚多,且今世碑帖印刷技术之精,足以习览“下真迹一等”之碑帖,窃以为宋人行草为通魏晋之途径,故从宋人入。
颉江泊,男,1988年生于甘肃甘谷。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甘肃省书协青少年工作委员会委员,甘肃省青年书协理事兼楷书委员会副主任,嘉峪关市领军人才,嘉峪关市书协副主席。
入选国家艺术基金西部青年书法创作人才培养项目,主持国家艺术基金2018年青年人才资助项目,获第六届中国书坛百强榜二等奖,第九届甘肃省敦煌文艺奖、首届中国书法大厦特等奖、第四届张芝奖、第二届雄关文艺奖等。
作品入展:
中书协2016年教学成果展优秀奖(中书协)
第八届新人展(中书协)
第二届行书展(中书协)
第四届青年展(中书协)
第二届大字展(中书协)
第二届楷书展(中书协)
第二届临帖展(中书协)
第十二届书法篆刻全国展行书、楷书入展(中书协)
获奖感想
首届中国书法大厦全国书法展在数万书法人的关注下评审结束,我的作品被幸运的选为行书组特等奖,首先要感谢主办方和评委老师的认可和鼓励。作为本次书法大赛的幸运儿,在获奖的同时我也深刻地认识到自己作品中问题与不足。现将当时创作过程回顾如下:看到大赛的征稿启事时只是留心了一下截稿时间,并没有想着去获奖,当时只是想这么高奖金的大赛会吸引更多的高手去参与。
19年的春天,当时正值寒假,那一段时间我主要临习《石门铭》一类的大字,考虑到过去参加的展览一直是字经较小的行草书,在投完全国第二届大字展后就一直想着如何在大字上有所发展,为此还专程到镇江焦山拜谒《瘗鹤铭》残碑,但是囿于自己的水平,一直没有较大的突破,当看到书法大厦的征稿启事时就想着用石门铭等碑的的用笔和米芾的结体结合一下,又庞杂一些颜的结构和笔法。基于这样的一种尝试心理,当时试着临创了一些作品但也不尽如人意。快要截稿时,找了几张八尺整张的白色生宣,翻看书论,照着自己较为熟悉的内容写了七八张,在截稿的前几天挑了一张比较满意的就寄出了,接着就是繁忙的开学季,一切和往常的繁忙一样,再也没有关注这个赛事,直到评审结束后,朋友们和微信圈都在转发评审结果,当时只是庆幸评委专家们对自己这一学习阶段的肯定和鼓励,欣喜之余更多是是思考下一步如何去深入的学习。
六月初接到面试通知,在规定的时间在合肥和其他获奖作者进行了面试,说是面试,其实就是一次难得现场学习,因为获奖作者里有我多年一直关注和学习的书届高手和前辈,更有西泠印社会员等敬仰的大家。面试的结果是全部通过,这也在意料之中。面试结束的午餐上见到了本次展览主办方的主推者、安徽书法院院长李士杰先生,初次见面,先生平易近人,他向各位获奖作者逐一祝贺。现场的气氛和谐融洽。
据悉,李先生这些年一直致力于书法事业的发展,创建了中国书法大厦,为推动书法事业做了很多的善举,尤其是重奖安徽乃至全国的书法创作骨干,这无疑是当代书法发展中的幸事。作为本次展览的作者,也为首届中国书法大厦全国书法展的严密组织、公开、公平、公正的评审制度点赞,更为展览背后默默奉献的工作人员致敬,这个展览将在今年国庆前夕在中国书法大厦展出,也借此机会向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致以崇高的敬意和祝福。祝福我们的祖国繁荣昌盛,富贵永昌!
书学之路
我祖籍渭水之阳,生于陇右甘谷,秦武公十年,伐冀戎,初县之。甘谷历史文化悠久,这里的人民崇文尚武,尤崇“书法人”。从小受父辈的影响,于有字画处甚多留心。上学之后,自“小楷”、“大楷”作业始,毛笔一直未曾离身,囿于见闻,只自娱自乐。真正临帖是工作之后,每有闲暇,静对古代碑帖,体悟先贤挥用之妙。初临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未得用笔,乃转学孙虔礼《书谱》,后又临习二王手札及《十七帖》,虽临池数久,书未有进,深知魏晋风流之高,仰之弥高,钻之弥坚,久不得法,乃辗转有宋一代,宋初帖学兴起,行草书规模二王,流传至今真迹者甚多,且今世碑帖印刷技术之精,足以习览“下真迹一等”之碑帖,窃以为宋人行草为通魏晋之途径,故从宋人入。
自魏晋已降,唐人尚法的高峰横亘于宋人面前时,宋四家脱颖而出,闯出一条“尚意”的新路。历史上,宋四家“苏、黄、米、蔡”的座次延续至今,世无间言。作为千古文人楷模的苏东坡位列有宋一代第一,啸傲千古,已成历史定然。“不偶于俗”的米颠较之苏、黄,文学自是稍逊一筹,但集古出新的巨匠米南宫实为宋人技法第一。故于米芾书札用功颇多。并详阅书法史,对米南宫集古成家的路数作详细探讨,沿着他由近及远的大致走势,一步步重返魏晋。米芾对古人技法的深刻理解,植基于持之以恒的揣摩临习,古来从末有哪个书家,可以与元章的刻苦自励相匹敌。他说:
一日不书,便觉思涩,想古人未尝片时废书也。学书须得趣,他好俱忘,乃入妙。别有一好萦之,便不工也。
予亦以此为鉴,潜心临习米芾,学习其汲古之深,用功之勤。更学其“风樯阵马,沉着痛快”之感。米芾评褚书“如熟驭阵马,举动随人”,实乃自评耳。元丰五年,米芾过黄州听从苏轼的劝导改学晋人之前大多都学唐人。其主要取法颜真卿、欧阳询、沈传师、段季展和褚遂良。时过境迁,无独有偶,有唐一代,予独爱颜清臣、褚河南。遂于楷书临习《大字阴符经》、《雁塔圣教序》、《伊阙佛龛碑》诸碑帖,以求古雅俊严、疏朗萧散之味,追寻瑶台青璅、窅映春林之姿。虽未及古贤万一,但一直心往神驰。至于颜鲁公,为有唐一代书之高峰,爱其书更爱其人。鲁公书雄秀独出,一变古法,如子美诗,奄有汉魏风流。唐楷法度森严,鲁公书甚是,颜之楷书留世者众,我独爱其《东方朔画赞》,惟其字间栉比,清雄远逸,行书则《争座位帖》,米芾评此帖“顿挫郁屈,意不在字,天真瞽露”。苏轼亦云:
昨日长安安师文出所藏颇鲁公《与定襄郡王书》草数纸,比公他书尤为奇特。信手自然,动有姿态,乃知瓦注贤于黄金,虽公犹未免也。
诚乃英雄所见略同。此贴本不着笔墨,然郁勃之气横溢,每读此贴,想其忠义愤发,诚如朱和羹言:“品高者,一点一画,自有清刚雅正之气”。看字更是如熔金出冶,随地流走,元气浑然。每当心抑神郁之时,配以钟鼓铿锵之音,拓而为大,临之一通,虽不及鲁公元气万一,然可籍以直抒胸臆,鲁公粲然忠义之气横溢于前。
这几年,闭门潜心经典之外,不忘四处求学,转益多师,先后受林涛、李逸峰诸师指点,获益匪浅,李逸峰师于我更是醍醐灌顶,关爱有加。后入北兰亭求教诸师、赴偃师沐张公之德泽,与西部书界同窗共享书学之饕餮盛宴,此学为时一月,国内书届名家轮番授课,又间以游学考察,过中州访《袁安》《袁敞》,见识黄河文化,走洛阳领略殷商文明。访千唐志斋,打破之前对楷书理解的狭隘,有幸目睹有唐一代楷书全貌。偃师之行,纵向梳理了中国书法史,领略了当今书坛高手之风貌,树立了精准临摹经典的意识和态度,至此后,每面经典,如对至尊,深感“书临难似,第不见真耳,对之则惭惶杀人”信理也!如果说中原之行于技法获益颇多,那么丁酉末金城之行,于书外功受益匪浅。去岁,有幸入选国家艺术基金西部青年书法人才培养项目,学习期间,国内文字学、书学、美学、诗词学、哲学、考古学、社会学、宗教学、敦煌学专家学者先后授业解惑,用宏观的视域观照书法,用微观的视角解读书法,在金城兰州研学一月有余,并沿河西走廊文化考察,一路向西,朝圣敦煌。五月的西北戈壁,没有一点风,远处的祁连山遥相作伴,“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
此行以“书法敦煌”为主题,沿着古丝绸之路,发金城,过凉州,经张掖,抵酒泉,出嘉峪关,驻足千年古战场,行走于肩水河畔,凭吊金关的烽燧残壁,拜谒千年前的悬泉遗址,沿着汉长城的残垣,穿过玉门关的墙洞,远眺大方盘城的残垣断壁,近感雅丹黑戈壁的雄浑壮观。思绪不禁穿越到大汉王朝,远处仿佛传来霍家军的鼓角争鸣,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立于斯,再也没有什么小桥流水,儿女情长。“君不见,班定远,绝域轻骑催战云!男儿应是重危行,岂让儒冠误此生?”一句句边塞诗应景而出。眼前浮现出一枚枚出土的汉简,感悟着沧海桑田,斗转星移,千年之后,我们再来畅想那个曾经的大汉盛世。如果说魏晋书法是中国书法史上的一座高峰的话,那么这座高峰所处的高原应该是秦汉书法。因为正是有了秦汉书体的演变和书法艺术创造的自觉,才孕育了这座书法的高峰。从文字学的视角来看,汉承秦制,其实政治、经济制度亦然。秦汉之间既存在着文字上的承接关系,也是文字变化的分水岭。《说文解字叙》:“秦烧灭经书,除阳典,大发隶卒,兴役成,官狱职务繁初有隶书,以趣约易”。作为短命王朝的秦代,它只来得及给殷周以来传承的以象形为基础的汉字作个总结,还没来得及发展这种总结就已亡朝易主。
大汉朝初建伊始,百业调零,民生疲敝,天子不能具钧驷,将相或乘牛车。西汉以来,既没有西周以来豪华庄重的青铜器,也没有秦代颂功的巨石丰碑,只留下一些星星点点的残迹。但这一切并不能说明汉朝尤其是前汉文字没有发展。 随着二十世纪考古的重大发现,揭开了这一切神秘的面纱。秦汉简牍的重见天日,无疑是一件影响深远的大事,它使书法界获得了一个崭新的天地。叶恭绰在为《汉晋西陲木简汇编》写的序中对简牍的价值给予了高度的评价:
古代留存金、石、纸较多,骨、竹、木则少,所以甲骨、简牍最为珍贵。
我国篆、東、八分、章草、草、隶、楷之嬗及详细区别,曩者往往累万言不能补正,以无其他可据。今此编诸体偕备,依以揅闬可一扫扪之谈。
也诚如郑孝胥先生断言:
自《流沙坠简》出,书法之秘尽泄。使有人发明标举,俾学者皆可循之以得其径,则书学之复古,可操券而待也。
秦汉简牍,尤其是汉简的发现,为我们当代学人提供了汉字演变研究的活标本,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汉字字体演变、发生、发展的全过程。魏晋高峰已被千百年来的审美约定和价值取向树为标杆,但秦汉简牍则为现代书法创作和学习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和启示。
站在历史的时空里审视书法,用历史的眼光去看待汉简,“书法敦煌”之行对我的书学思路也是一次重新的调整,魏晋风流之前,应有秦汉。我们生逢盛世,国富民强。如果要用书法语言诠释这个伟大的时代的话,秦汉最为恰当不过!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古人交通不便,仍有下马观石、骑驴访友之美谈。今世车船便利,信息畅达,外出求学之便为我辈之福音。工作之余,遇名贤题墨、丰碑大碣,必先前往。曾于天津、河南博物院见董思白之真迹数卷。方知其用墨之精妙,今人恐难望其项背耳!又于京津之地获观朱耷、徐渭、王铎、傅山等人真迹,大饱眼福。然感触最深者当数参观故宫博物院特展——起居佳胜,有幸见苏轼《新岁展庆帖》与《人来得书帖》二帖,此二帖合装为一卷,卷后有董其昌跋。二帖下笔自然流畅,劲媚秀逸,笔笔交代分明,精心用意。虽为书札,却写得非常精致。睹帖思人,神接千载,穿越时空,如面坡翁作文属稿之场景,如李之仪所记:
握笔近下而行之迟,然未尝停辍,涣涣如流水,逡巡盈纸。或思未尽,有续至十馀纸不已。议者或以其喜浓墨、行笔迟为同异,盖不知谛思乃在其间也。
以前读此论,并无多想,只觉李氏评论些许夸谈,见此坡翁信札真迹,方知自己肤浅。难怪连黄山谷亦加慨叹:
学问文章之气郁郁芊芊发于笔墨之间,此所以他人终莫能及尔。
武英殿内驻足良久,感慨万千。古人名帖真迹皆归秘府,民间纵有,也大多为贵戚勋臣所据。世人难观一二,然古贤得真迹数行,便可名世。今人刊印技术精良,碑帖资料浩如烟海,信息繁冗,但难出佳作,或有技法稍佳者,诗文终为蹙脚。不知为何?古人以书道为小技,读书乃终身修为,诗书互为表里,文质相称。右军“写《乐毅》则情多怫郁,书《画赞》则意涉瑰奇,《黄庭经》则怡怿虚无,《太师箴》又纵横争折,暨乎兰亭兴集,思逸神超;私门诚誓,情拘志惨,所谓涉乐方笑,言哀已叹”。王书只有《兰亭》、《告誓》为己言,以至涉乐方笑,言哀已叹。东坡书必己出,立于此二帖前,初为其笔墨形态引目,再看实为坡翁疏疏密密、随意缓急,书随意至,意寄书达之境界所震慑,使观者良有气定神闲、解衣磅礴之感,坡翁曾言:
某平生无快意事,惟作文章,意之所到,则笔力曲折,无不尽意。
所示书教及诗赋杂文,观之熟矣,大略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
虽为作文之论,然物一理也,书法亦然。今人尚技尚式,于诗书多有偏颇,书录文章随意断行,信手错字,文不对题者时有所闻,虽为时弊,亦为己鉴,记于此,是以自勉!应知字外乾坤大。诚如逸峰师所言:于书法学习而言,读书与写字,不可偏废。从传统文化视域观照书法,将书法置于整个大的文化语境之中,发现书法是一棵树,文化即土壤,欲使根深叶茂,土壤必厚沃,越是深入这层文化土壤,越是感觉传统的博大深广与个人的狭隘浅薄。虚心读书,用心读书,多读经典,庶几可乎!
为了寻找心中的魏晋风流,畅想梦中的秦汉盛世。初触江左风流而退之,止步宋人,沿着东坡对南宫的馀论,重返魏晋,站在汉长城脚下,梦想秦汉。然目前仍未得宋人脚汗气耶!
图文资料由原著作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