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坛新闻

国展·论坛(长沙·望城) | 张建会:当代隶书现状与发展简析

2019/12/4 11:23:04 人评论 次浏览

信息来源:本站 作者:管理员

国展·论坛(长沙·望城)


专题报告


微信图片_20191128094711.jpg


坚持守正创新 展现时代精神

——当代隶书现状与发展简析


文/张建会


    备受书坛关注的全国第十二届书法篆刻作品展隶书楷书展区,11月26日上午在湖南美术馆开幕。入展的隶书作品终于在大家面前呈现。从这次隶书入展作品创作趋向和水准看,总体还是应该肯定的。中国书协提倡的“植根传统,鼓励创新,艺文兼备,多样包容”的创作理念,经过多年来的倡导践行,在入展作品当中有所体现。作为本届国展评审委员有幸参加复评终评及面试的评审工作。下面结合评审就当前隶书创作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与发展前景提出一些不成熟的看法。

IMG_0907_副本.jpg

    隶书作为书法发展中的重要书体,当代的书法展览对其导向和推动作用是显而易见的。通过参与本届国展隶书作品的评审,总体来看入展的隶书作品相较往届,风格更加多元,水平也有所进步和提升。不论是入展书家传统的艺术功力以及综合素养,基本反映了当代隶书发展水平和现状,呈现出书法艺术在新时代下文化自信与艺术发展的勃勃生机与巨大活力。

    一、植根传统,取向多元。对传统的吸纳变得更为自觉,显示出对传统经典的深入开掘与较好的把握,体现出多元化的审美价值取向。过去许多作者盲目跟风效仿某一位当代书家作品的现象明显改观。入展作者主体大多为青年,他们视野开阔,思维活跃。在创作取法和获取历代经典遗存资料方面更为多元,不仅仅于摩崖刻石简帛等,于碑额、碑阴、诏版、镜铭、砖文等也有涉猎,呈现出书风多样、面貌丰富的局面。

    二、作者队伍梯队形成,新人辈出。经过中国书协30多年全国书法的各项展览,特别共举办四届全国隶书作品展,当前全国隶书书法队伍在不断壮大,有力的推动了隶书创作的繁荣与发展。这次展览既有一些有成就的老作者作品参评入展,同时更多的是新人新作的不断涌现,有些作品能够看出青年作者在独立思考、审美探索和综合素养等方面的积极努力和可喜变化,反映了当前隶书创作队伍的创作活力和蓬勃朝气。

    三、艺文兼备,注重内涵。在内容文辞的严谨和准确上有了提高,在字法及用字规范上也有了明显的改观。这也是中书协举办的“国学修养与书法”全国青年创作骨干高研班等活动积极引导示范作用的彰显。特别是此前的展览评审作品审读所产生的影响,引起了作者的广泛关注。这次展览评审,在审读方面更加严格细致,投入了较多精力和环节。投稿作品虽然还存在着一些字法及用字规范上的问题,但总体上较之以前了很大的进步,影响是积极而深远的。

    四、传播广泛,备受关注,推动发展。随着社会科技进步,特别是自媒体等发展,当前书法创作随时能够及时迅速得到展示和传播。这也打破了展览、出版物受众局限。将原先书法创作大多为业内的小众的交流,扩大为广受社会各个层面的关注,受众面更大。为作者开阔视野,宽博胸襟,广开思路提供了巨大的平台。为书法作者的创作氛围、环境和书法发展拓展了一个更大空间。

IMG_1017_副本.jpg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通过现场评审和入展作品来看,也发现了当下隶书创作还存在一些需要关注的问题:

    一是小字大幅作品较多。取法庙堂气息、规范典雅的东汉隶书碑刻如《礼器碑》、《乙瑛碑》等。但并没能深入解析内在丰富变化与内蕴,多是借鉴一些入展作品之程式与模样。舍难求易、连篇累牍,创作手法也趋于保守工稳,难见神采。

    二是作品虽取法汉隶,但表达的不够自然,还比较刻意,显现出作者基本功和创作能力的不足。

    三是对传统挖掘不深,法度与性情的处理还相对生疏,缺失规律性的把握,在张扬个性中忽略作品细节和内在意蕴,略显粗率。

    四是反映时代精神的端庄正大、刚健丰厚书风的作品较少,虽然大字作品很多,但气象不足,缺少内在张力和清刚之气。

    五是书风面貌趋同现象明显,一些作品关注当前创作着力较多,对传统的深入解析不足。有的作者由过去的模仿一家,转而为杂揉多家。特别是用笔上的趋同更为突出。

    六是过分夸张变形,有的作者盲目求变,觉得不变不能展现其隶书作品水准和性情,貌似生动有新意,其作品由于缺乏坚实的基础支撑,流于单薄险怪之弊。

    综合以上来看,种种不足在于缺乏对传统的开掘广度与深度,没有能够深入解析其丰富的内在变化与微妙内蕴,因而由于缺乏深厚的传统技术根基和人文综合素养。导致主体审美意识和自我艺术精神的不足与艺术理念的迷茫。

     以上是全国第十二届书法篆刻作品展中参评入展隶书作品的基本状态。应该说,此次国展入展隶书的基本情况是当代隶书发展的创作现状的集中反映,它并非个别现象,实是具有全局特征。

IMG_1023_副本.jpg

    古人讲:“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清代陈澹然《寤言二·迁都建藩议》)要解决国展隶书创作问题,就要立足当代现实语境,审视隶书发展历史,把握未来艺术方向,全面而深入的探索其文化精神、本体特征、审美形态、艺术资源。笔墨意蕴等诸多方面,以宏观的理性观照,作微观的扎实功夫,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推动当代隶书创作高质量的可持续发展。出于这些考虑,下面我谈谈自己的一些思考,与大家交流。

    第一、隶书艺术精神气象正大,文化与时代的深度契合。康有为《广艺舟双楫》中写道:“书莫盛于汉。”隶书精神,根砥两汉,而两汉文化,重在正大气象。孟子曾讲:“浩然之气,至大至刚”,正大气象是中华人文精神之所汇聚。所以说,以正大气象为表征的隶书精神,是两汉文化雄浑博大的显现,更是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的代表。

    笔墨当随时代。当今社会,正值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综合国力蒸蒸日上。今日研习隶书,首以正大气象的艺术精神的宏观视野,深刻把握两汉的历史文化背景与当代中华盛世的契合点,深刻体悟隶书精神的文化属性与时代主题,以此统御当代隶书创作的方向、脉搏、繁荣、发展。

    第二、隶书本体特性简易中和,规矩与变化和谐相生。魏晋时期的成公绥在《隶书体》中曾说:“适之中庸,莫尚于隶。规矩有则,用之简易;随便适宜,亦有张弛。”隶书的本体特征正是其简易自然的中和之美。与其它书体比较,隶书既有楷书的规矩与法度,但并不像楷书那样整饬而谨严;既有行草书的变化与抒情,但却又并不像草书那样难识而狂纵。所以隶书的艺术特性,简易自然,中和有度,于规矩与变化、法度与情感之间轻松自由的收放,而不流于偏颇与极端。所以,简易自然的中和之美,能够和谐从容的表现于法度与情感之间的艺术特色。但是,如果缺少对隶书本体特征的把控,守则失之于匠,变则失之于野。

    第三、隶书审美形态多方,法度、气象、意韵兼容。隶书表现形态主要有碑刻、简牍、摩崖。三种形态都能呈现正大气象之美、中和简易之妙,然而又各有侧重。汉碑如《礼器碑》《曹全碑》《鲜于璜》重在法度,摩崖如《郙阁颂》《石门颂》《西狭颂》胜在气象,简书如《居延》《武威》《敦煌》犹存意韵。取摩崖气象,守汉碑法度,尚简书意趣,以气象为统摄,协调于法度与意趣之中,讲究法度而不失神采,追求大气而不失韵致,兼容并包,整体把握。而对碑刻、简牍、摩崖只重其一端,不能兼顾,全面调控,常常会导致书风雷同、意蕴浅薄、索然无味。

IMG_1025_副本.jpg

    第四、隶书资源丰富,开掘多元、全面深入。清代王澍曾说:“隶法以汉为极,每碑各出一奇,莫有同者。” (《虚舟题跋》)汉代隶书可资取法的艺术资源极为丰富。自清以来,汉碑即有大量出土,广受关注;进入二十世纪,简牍帛书又有更多发现;除此之外,诸如刑徒砖、瓦当文、汉金文、陶文、骨签文字等等,如此隶书资源,蔚为大观。并且一碑一奇,一字一态,变化多方,各具风采,展现出隶书的无尽艺术活力。所以今人学习隶书,自不会像元明时人,凭空臆造,停滞不前。而面对如此丰富的汉隶资源,今人则要多元取法,深入开掘。以敏锐的艺术触角,开拓视野,善于发现,拓宽师法对象。所谓深入开掘,就是不要拘泥于表面的形似,要以独特的艺术体悟,分析整合,概括提炼。由此在在全面深入传统中开掘自我新意,形成既有历史渊源,又能独具个性的艺术语言,从而完成隶书艺术的创造性转化。

    第五、隶书笔墨意蕴独特,金石气息、书卷意味美感交融。元代大家赵孟頫讲过:“书法以用笔为上”。传世隶书以碑刻为主,笔画往往风蚀剥化,斑驳不清,这固然给隶书的学习增加了不少难度,但是同时也给人以更多意象上的拓展空间。这需要学书者有独到的见解和综合的能力支撑,在虚实之间注入主体审美经验,加以提炼整合,形成独特的艺术表现。隶书的用笔,就是书者对石刻文字所孕育的丰富的意象生成的主观表现,具有主体性审美和鲜明的个人特征。因此不同的书者用笔各异,需要经过漫长时间的积累锤炼升华。清人郑板桥画竹,曾有“眼中之竹、胸中之竹、笔下之竹”的论断。隶书笔法也是如此。汉碑用笔的吸收与表现,正是从“石上笔法”,到“心中笔法”,再到“手下(毫端)笔法”的相生相变的转化过程,从而形成自我笔法,这个过程可以说是“二度创作”。由此隶书用笔由表面形态的简单描摹,进入到笔墨意蕴的深层表现,注重内涵充实和形质的雅化,使其具有金石气与书卷气兼而有之的艺术美感。清代隶书大家,诸如邓石如、何绍基、伊秉绶、金农、俞樾、杨岘等,都是如此。因此,隶书用笔简约而不简单,独特而有内蕴。然而一些作者弯道超车,觉得借鉴今人用笔更为上手,以求速成。结果导致用笔单一,只作程式外化的惯性书写,缺少深层的笔法内涵和细微变化,而缺失自我,导致面目趋同的怪圈。可以说,用笔趋同实为当前隶书创作面貌趋同内在的最大症结。

    第六、隶书底蕴深厚博大,兼具文心修养涵咏。隶书以其气象正大的艺术精神,简易中和的审美风范,兼容并包的表现形态,丰富广泛的取法资源,丰富独特的笔墨意蕴,体现出深沉浑厚的文化承载与精神含量。作为每一位隶书作者,肩头有责任,笔下有乾坤,在博究点画之理,深研入木之术的同时,将字内功夫与字外修养一同熔炼,用文心滋养笔墨,禀道义汇聚毫端,将隶书繁荣发展推向一个更高的历史阶段。

    最近,中国隶书委员会工作会议在陕西合阳召开,对第十二届国展隶书评审中发现的一些问题和现象进行了广泛研讨和深刻反思,并引起与会者的高度重视。委员会的委员大部分都参与了评审工作,感到了责任和压力,前面提到存在的一些现象,各位委员也都能从自身检视。因此隶书委员会工作会议强调,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正本清源,示范引导,不断进取追求,勇攀艺术高峰,与广大书法家和书法爱好者共同为当代隶书的发展作出积极的贡献。

IMG_1038_副本.jpg

    隶书大美,与时偕行;江山胜迹,时不我待。当代书法兴起仅仅四十年,只是开端,不是终点。问题与不足,可能不少,这是发展中的必然。我们今天的关注与思考,也是面向未来。只要每位业内人士学而思、思而学,隶书百花争艳的繁荣局面一定会来到。让我们共勉!


网友评论
    暂无评论...

栏目类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