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屋漏痕”的形成不只是靠水珠本身的力量。单凭一滴水珠的力量是不能形成“屋漏痕” 的。你就是把一盆水,泼向墙面,也不能形成“屋漏痕”。
古代一般都是茅屋,下大雨了雨从边上的墙漏下来,不像水龙头里的水一样地条直线冲到底,而是逶延慢慢的下来,积点成线地往下流,这根凝重的线条我们称“屋漏痕”。
自然界里“屋漏痕”的形成,须有几个条件:
一、漏屋。
二、土夯的墙。
三、天下大雨。
此“屋漏痕”也有如下特征:
.一、“屋漏痕”的运动方向是垂直向下的。
二、“屋漏痕”的边界线是两条平行线。
三、“屋漏痕”的最深处,位干边界线的中心位置。
颜真卿所说的“屋漏痕”其实和张旭观公孙大娘舞剑而草书大进,怀素见夏云多奇峰,飞鸟出林,惊蛇入草而悟草书笔法等故事有异曲同工之妙,其实自然现象与书法的联系大都一脉相承,都生动说明了书法家是根据客观外界得来的对事物的形体和动态美的感受进行书法艺术创造的。
“屋漏痕”全在一个“痕”字,痕之笔线,不一笔到底,而是一竖一下,笔墨不可太草率,宜时聚时应,“屋漏痕”的过程中来形成线条劲道,劲道全从顿挫中来。
书法艺术中“屋漏痕”与自然界中的“屋漏痕”应有大致对应的关系:
一、“屋漏痕”多施于纵笔。
二、线条圆润,是中锋用锋。
.三、是“涩笔”,特别厚重。
如果书写过程中出现‘扁笔”,一种方法可以将毛笔在砚池边上掭一下,使它回复到圆锥状态;另一种方法以执笔的手指将笔杆转动一下,使落笔时扁笔交圆;还有一种方法是在书写过程中用调节笔锋的方法使其变圆。不过,“今笔心常在点画中行”这种解释中锋运笔的方法,仍然令人觉得难以领会,因为具体书写时,笔锋已分布在笔画的中间和两侧,是很难找到所谓的笔心来的。因此应该用另一种更精确、科学的方法来进行诠释。毛笔在纸上运行时,笔腹处于运行的前方,笔锋紧随其后,笔锋始终重复在笔腹所形成的墨迹之上,为中锋运笔。中锋运笔时,笔锋到笔腹的方向与毛笔的运行方向一致。
南宋姜夔《续书谱》称:“屋漏痕者,欲其无起止之迹。”“屋漏痕”形象地比喻横直划力匀而藏锋的用笔方法及艺术效果。也就是说,我们在书法实践中,写字行笔时不可一泻无余,不浮滑轻飘,笔管要一起一倒,笔笔到纸,笔锋时左时右,迟滞中顿挫运行,犹如屋漏的水滴沿泥墙缓缓淌下,蜿蜒下注,形成鼓起的半圆型线条,笔画圆活、沉实、饱满,具有立体感、厚重感和流动感。
本网编辑:项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