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坛新闻

浙江书迹巡礼[2] 《汉三老讳字忌日碑》

2020/5/6 13:00:10 人评论 次浏览

信息来源:本站 作者:管理员

      《汉三老讳字忌日碑》又称《汉三老碑》,高93厘米,宽42厘米,东汉建武二十八年(52年)刻。清咸丰二年(1852年)出土于余姚客星山,是迄今浙江发现年代最早的碑石。无碑额,共217字,碑文分左右两部,右部136字,上下分四栏。字体为介于篆隶之间的八分书,结体宽舒不拘,笔法圆润朴质,遒劲浑厚。藏杭州西泠印社“三老石室”。

 

        该碑文书体介于篆隶之间,浑朴遒厚,极为醇古。吴昌硕评:“介篆隶之间,浑古道厚。”顾夑光云:“书体浑穆,如锥画沙。”该碑是书法史上古隶向汉隶过渡时期的典型之作。章法艺术形式独特,以界格框布字,右四框为横式方框,左为竖式长方形。字形方整,点画线条均为中锋行笔,拙朴质厚,遒劲,是汉隶中期风格。

 

        此碑自出土后,曾著录于《光绪余姚县志》《金石聚》《两浙金石续志》《续寰宇访碑录》等,有“东汉第一碑”、“两浙第一古碑”和“浙东第一碑”之誉。

        清咸丰二年(1852年),浙江余姚客星山出土了一方石碑,碑额已断缺,但碑文基本完好。此碑记录了一位名通的汉代地方官“三老”祖孙三代的名字(讳字)和祖、父辈逝世的日子(忌日)。“三老”是汉代掌教化的官职,三老碑是三老第七孙名邯者所立,目的是让后代子孙在言语文字上知所避讳,并且记住祖先的德业,晓得祖先的忌日,便于后人祭祀,故而称之为三老讳字忌日碑。此碑不仅有重要的历史价值,且“文字浑古遒厚,介篆隶间”,对于古代书法篆刻的研究有很高的学术价值。经鉴定,是东汉建武年间的《汉三老讳字忌日碑》。此碑堪称是一方价值连城的国宝,有极大的历史和文字研究价值,被誉为“浙江第一石”。此碑出土后为余姚富绅周世熊所得。后来在战乱中,周氏家室毁于大火,此碑幸存。由于周氏家族的破落,被誉为“浙东第一石”的“汉三老碑”后为丹徒陈渭亭所得,并辗转来到上海。

 

        1921年秋天,有外国人欲以重金购取“汉三老碑”并出运国外,丹徒陈氏意已应允。眼看国宝就要外流域外,消息传来,吴昌硕、丁辅之先生等都很焦急,他们联合浙江同乡四处奔走,发起了一场募赎“汉三老碑”的活动,为了赎回“汉三老碑”,西泠印社紧急动员,发布了募捐公启:浙江汉碑极少,自会稽刻石湮没后,一般碑刻仅见著录,只有极少的几个碑刻可见实貌,倘三老碑流失海外,实在是中国人的耻辱。为了筹款,一方面积极呼吁社内外同仁积极捐助。另一方面决定由吴昌硕、倪墨耕、何诗孙、陆廉夫、王一亭、商笙伯、高邕之、丁辅之、王福庵、叶为铭、吴石潜等各捐献书画印谱十件,古画三十件,举行义卖。为了保护这一珍贵文物,西泠印社先贤表示不惜重金购碑,通过积极努力,最后集六十余人之力,以八千元重金将“汉三老碑”赎回。隔年运至杭州后,如何保存成了问题,地方当局也不管此事,为了石碑的安全,大家又凑钱为石碑建石房,最后选址西泠印社观乐楼旁,连同社藏北魏、元至明墓志石刻等,并摹刻宋拓先秦石鼓十枚,一并筑石室永久保存。

        “虑其久而复湮也,择西湖孤山之阳,西泠印社隙地,慎重庋奥建室”。

        吴昌硕社长还专门写了《汉三老石室记》,以志其事。

        三老神碑去复还,长教灵气壮湖山。漫言片石无轻重,点点犹留汉土斑。

 

        《汉三老讳字忌日碑》距今已有1900多年,属国家一级文物。其结构独特的石室,在全国还未有第二个。保存这一瑰宝,使以保存、研究金石为宗旨的西泠印社有了与之相对应的珍贵实物,在弘扬祖国传统文化中堪称独树一帜。




栏目类别